袁南生诗词

袁南生诗词

【2013年11月11月2日展开全部 宝玉谈至浓快时 , 见他不说了 , 便笑道:“人谁不死 , 只要死的好 。

那些个须眉浊物 , 只知道文死谏 , 武死战 , 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 。
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 , 他只顾邀名 , 猛拼一死 , 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 , 猛拼一死 , 他只顾图汗马之名 , 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
”【庚辰本眉批:玉兄此论大觉痛快人心 。
绮园 。
】袭人道:“忠臣良将 , 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
”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 , 疏谋少略 , 他自己无能 , 送了性命 , 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 , 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 , 若朝廷少有疵瑕 , 他就胡谈乱劝 , 只顾他邀忠烈之名 , 浊气一涌 , 即时拼死 , 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 , 那朝廷是受命于天 , 他不圣不仁 , 那天也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 。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 , 并不知大义 。
【蒙府本侧批:此一段议论文武之死 , 真真确确的非凡常可能道者 。
】【庚辰本眉批:死时当知大义 , 千古不磨之论 。
绮园 。
】初看到此处 , 会感到古怪 , “文死谏 , 武死战”好些书上都说是英雄壮举 , 宝玉怎么如此评价?《红楼梦》不是“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事”的书吗 , 宝玉怎么在此褒贬时政呢?我们感到古怪 , 而批书人却大赞其“痛快人心”“千古不磨之论”!我想 , 这一定与作者写书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 当时的人一定看得懂 。

【袁南生诗词】

我应该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 求助于历史学家 。
如果看乾隆朝 , 似乎难以有这样的社会风气;而按照“末世”说法 , 放到明末清初 , 可能性大增 。
最近看了外交学院书记袁南生的文章《中国外交‘愤青’现象为何千年不绝》 , 于文则的文章《明朝怎样被‘大义’裹挟自坏江山》 , 揭示了明末文官、武官与皇帝之间发生的历史真相 。
首先看“文死谏” 。
袁南生引用了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一文中的论述 , 说到 , 老天爷曾给崇祯四次机会 , 哪怕抓住一次 , 他就可能不必上吊 , 不用当大明的末代皇帝 , 甚至有可能成为复兴王朝的英雄 。
第一次机会是封后金(清)首领为王 。
在与明王朝不断周旋的过程中 , 努尔哈赤一直希望大明朝廷封其为王 , 以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 。
皇太极的实力虽比父亲努尔哈赤时大为增强 , 但一直希望同明保持友好 , 发展贸易 。
即使是在攻明战争屡次胜利时 , 他在议和文书上也低明朝皇帝一字书写 , 并接受了大明朝廷要其遵明朝为正朔、取消“伪号”的要求 , 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 , 不书写他们的天聪年号只写干支 。
当其羽翼已丰 , 多次攻入内地 , 明朝已无法招架之时 , 他仍然多次发布告示说 , 愿与明朝友好、愿意议和 。
其实 , 封王的做法在明朝并非无先例 , 但这样做明朝需要付出代价 , 即承认后金(清)实体的存在 , 划出地区供其统治 。
这虽然损害了明朝统治者的威望 , 却可以平息战火 , 安定辽东 , 国家减轻困扰 , 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国”的地位不变 。
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杨嗣昌就曾在上疏中指出:“我朝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 , 是为国家“久远真切之计” 。
也就是说安抚之策 , 是削弱敌人的第一良策 。
这是向皇帝提出中肯的谏言 , 无奈满朝文武之中 , 持这种见解的人少之又少 , 而且不敢公开说出来 。
皇帝也没有认真采纳 。
第二次机会是与清军议和 , 分界而治 。
松山锦州失守之后 , 崇祯便想和清军议和 , 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起义军 。
在松锦会战之后 , 明军九边精锐基本丧尽 , 同时皇太极的八旗军队也扩大到了十二万 , 过去稀缺的重型火器也非常充沛 , 仅仅是红衣大炮就有百门之多 , 时人感叹“奴之火器十倍于我”便是指此 , 按理已经有了强攻已经空虚的北京城的能力 , 不过皇太极依旧愿意和明朝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