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以声衬静( 二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
以声衬静的句子以动衬静百科名片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 。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 。
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
中文名:以动衬静类别:艺术写作的一种手法作用: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目录举例说明动静艺术效果常见的其它表现手法以静衬动动静互衬展开举例说明动静艺术效果常见的其它表现手法以静衬动动静互衬展开编辑本段举例说明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一类是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
编辑本段动静艺术效果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 。
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
编辑本段常见的其它表现手法以静衬动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
动静互衬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
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
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 。
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 。
②人心:指尘心,俗念 。
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展开全部 1.《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2.《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3.《游东田》 南北朝 谢朓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