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水墨漓江的诗词( 五 )


它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桂林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
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 。
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 。
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 。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丽和文物古迹众多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游览城市 。
桂林岩溶地貌最为发育,最为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大小湖塘数百个,其间河谷开阔平缓,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丛、峰林环布,漓江依山势流转,江中为洲,间有险滩、流泉、飞瀑,是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
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 。
芦笛岩、七星岩、莲花洞、冠岩等洞穴形态奇异,堪称“洞穴瑰宝” 。
市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景中建城,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塔山等,城中见景,城景交融,世所罕见 。
桂林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纳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村寨风光于一体,并与山水景观有机结合、相互交辉 。
甑皮岩洞穴遗址、兴安灵渠、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桂海碑林、花桥、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全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
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整个桂林旅游区以桂林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呈圈层分布,方圆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 。
根据景区特色,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景区:即桂林——漓江——阳朔山水景区、兴安灵渠景区、猫儿山高山景区、龙胜花坪原始森林景区、海洋——高尚银杏林景区、青狮潭水库景区 。
1979年桂林被国务院定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
桂林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 。
每年4月至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 。
形容“江南水墨”的诗词有哪些?展开全部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
出自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微雨登城二首》 原文: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
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 。
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
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
赏析: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
次句写“登城” 。
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 。
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 。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