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词

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词

请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思?问:在中国古代风水书上,常见到这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请问为什么不同的水土会养出不同的人呢? 褚博士:我先举一个例子 。
古代著名科技文献《考工记》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淮河以南有一种植物叫橘,甘甜清口,但把它移植到淮河以北后,则变成另一种植物叫“枳” 。
虽然枝、叶、果的外形都与橘一模一样,但“其味迥然” 。
其原因就是“土气使然”;“水土异也” 。
植物如此,人类也如此 。
人体无非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的综合体,他(她)必定要受到生他(她)养他(她)的地方的物质环境的影响 。
譬如:土质、水质、温度、湿度、日照、风吹、雨雪乃至在这片土地上生养出来的动植物等等 。
人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地球上有多种肤色的人种这一现象中可以得到有力证实,因为这些不同肤色的人种完全是由自然环境所造成的 。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甚至影响和造就了人体的基因(譬如在非洲为黑种人,在欧洲为白种人,在亚洲为黄种人) 。
同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建筑 。
比如:因为新疆地区杆旱少雨,它的建筑屋顶就不是人字坡顶而是平顶;因为蒙古人为游牧民族,蒙古包的设计则为圆形,可以适应任何方向的大风;因为西南地区潮湿多雨,所以那里多为干栏式建筑,以防止地面的潮湿和毒虫毒蛇的侵袭;因为客家人旅居福建,易受当地人或者其他种族人的排挤和攻击,所以它的土楼全部是方形或圆形的颇具防御性的雕楼;因为北方大家族的聚集居住特点,所以就建成了极为广泛的四合院等等 。
这些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的种种表现 。
这种风水文化的主旨是:因地制宜 。
问:中国地大物博,建筑也是精彩多姿 。
再请问有一张“夏至致日图”,它表现了哪些古代因地制宜的风水文化? 褚博士:从这张古图上看:它采用的是一种“土圭法”来测量光照和方位 。
这种观日测向的方法古已有之,最早记载的是《诗经·大雅·公刘》:公刘这个人去选址:既景乃冈(登山冈看光照),相其阴阳(查看山南山北,水阴水阳);度其夕阳(测量日影)…… 。
从这张古图和这首古诗中可知:最初的风水文化完全是建立在探索和适应并利用自然的唯物基础之上的 。
它是我们祖先在最大限度和最佳方位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种有益实践的理论总结 。
问:是啊,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的!那么图中的羊、狗、猪等家畜和右边高大的树木以及树上的鸣鸟又说明什么风水文化呢? 褚博士:动植物与人类一样,它们也与天地相合一 。
如果某地的土质、水质或气候地理环境不好,动植物也必然生存不好 。
如果某地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繁衍旺盛,则说明这正是古人寻觅的“风水宝地” 。
据现代科学证实,动植物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比人类要强得多 。
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人类事先根本没有任何预感,各种先进的科学测量仪器也没有预警 。
但奇怪的是,所有的受灾地区都有报道说:几乎没有发现海里和海边陆上有任何动物的尸体!这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水中陆上的动物在大海啸来临之前,已经知道并全部撤离了危险区域 。
因此,古代的风水文化非常重视动植物的生存生长状况,“夏至致日图”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
而某地常有怪病重疾的人,那么肯定是一个“穷山恶水”之地! 这就是古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风水文化给我们现代人的有益启示 。
我们应该从祖先告诉我们的种种表面现象中去探索和发现出更多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并建造出更多的健康人居! 展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后面的一句是什么展开全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出自梁斌《播火记》 。
《播火记》是《红旗谱》第二部 。
故事紧接“七六”惨案,描绘锁井镇上的农民生活和斗争 。
梁斌(1914~1996),是中国作家,蠡县梁家庄人,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原名梁维周 。
其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 。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一句是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