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写慵懒的诗词( 三 )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 。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 。
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 。
“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
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
“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
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 。
“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 。
“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
景色清新迷人 。
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 。
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 。
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
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体会两首《如梦令》的赏析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1,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2 争渡, 争渡3, 惊起一滩鸥鹭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 写在人生的插页
- 清明节|2022清明节烧纸要写小辈的名字吗
-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的读后感大全
- 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读后感锦集
- 轻描淡写的人生
- 皮衣|皮衣上写着羊皮革是真皮吗
-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读后感精选
-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经典读后感有感
- 碗勺记
- 《一学就会的爆款写作课》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