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有哪三美( 二 )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
”,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
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
“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
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
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 。
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 。
“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
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 。
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 。
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 。
”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 。
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
“三美”创作实践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 。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
”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 。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
诗名里带美字的诗词有哪些1,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2,感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3,古诗十九首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