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冤昭雪的诗词( 四 )


上句“诚者成也” , 出自《礼记》 , 原文为“诚者 , 自成也” , 删去一个“自”字 。
“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 。
下句“明以辩之” , 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辩之 , 笃诚之” , 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 。
“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 。
如本人题赵英敏嵌名联:英才淑质尊时辈;敏事诤言冠群伦 。
英才:句出《后汉书?祢衡传》:“字正平 , 淑质贞亮 , 英才卓砾 。
”敏事:句出《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如本人题郭增义嵌名联:...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所咏之物是什么?展开全部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明)[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
清白:指高尚节操 。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 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事 。
粉骨碎身都不怕 , 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 , 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 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 , 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
作为咏物诗 , 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
“烈火焚烧” ,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
加“若等闲”三字 ,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 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 都从容不迫 , 视若等闲 。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 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 曾平反冤狱 , 救灾赈荒 , 深受百姓爱戴 。
明英宗时 , 瓦剌入侵 , 英宗被俘 。
于谦议立景帝 ,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 击退瓦剌 ,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
上面诗句和于谦故居的石碑对照过 , 请仔细看看上面贴的于谦故居的石碑!不会错的!是“粉骨碎身浑不怕”!是“要留青白在人间”!希望不要再有人来改成错的了 , 谢谢合作! 于谦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 汉族 。
字廷益 , 浙江钱塘人 , 明朝名臣 , 民族英雄 。
七岁的时候 , 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 , 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
”永乐十九年 , 于谦考中了进士 。
宣德初年 , 任命于谦为御史 。
奏对的时候 , 他声音洪亮 , 语言流畅 , 使皇帝很用心听 。
顾佐任都御使 , 对下属很严厉 , 只有对于谦客气 , 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 , 高煦出来投降 , 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
于谦义正词严 , 声色俱厉 。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 , 自称罪该万死 。
皇帝很高兴 。
班师回朝北京 , 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 , 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 , 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