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定义( 二 )


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 。
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 。
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 。
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
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
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展开全部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
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难题,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
一、分清诗歌类别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 。
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
下面分别说明 。
1、直接抒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 。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
3、借人、事抒情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
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
4、托物言志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
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 。
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
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 。
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