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的古诗诗词( 四 )


关于大海的古诗词酒泉子 作者: 潘阆 长忆观潮 ,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  梦觉尚心寒.南歌子·湖州作 作者: 苏轼 山雨潇潇过 ,  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苹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 ,  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赞美大海的古诗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 , 又名《陇西行》 , 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 , 汉代称夏门 , 魏晋称大夏门 。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 , 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  写升仙得道之事 。
曹操此篇 , 《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 , 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 。
从诗的内容看 , 与题意了无关系 , 可见 , 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
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 , 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
乐汉末年 , 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 , 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 , 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 , 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
建安十年(205) , 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 , 袁绍呕血而死 , 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 , 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 。
当时 , 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 , 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 。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 , 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 , 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 , 五月至无终 , 秋七月遇大水 , 傍海大道不通 , 后接受田畴建议 , 断然改道 , 经 徐无山 , 出庐龙塞 , 直指柳城 , 一战告捷 。
九月 , 胜利回师 , 途经碣石等地 , 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 , 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 , 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 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 , 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 , 其实 , 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 , 不可置信 。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 , 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 , 因为去时逢大水 , 傍海大道不通 , 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
“九月 , 公引自柳城还 , ……十一有至易水” ,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 , 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 , 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
不管怎样 , 在曹操登临时 , 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 句描写 , 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 ,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 , 何其 , 今言“多 么” , 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 , 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