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瑶里的诗词( 三 )


"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
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 。
"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 。
有关梅的论文 要3000字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 。
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 。
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 。
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 。
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 。
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 。
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 。
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 。
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 。
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 。
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 。
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 。
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 。
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 。
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 。
《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 。
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 。
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 。
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 。
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 。
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 。
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 。
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 。
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 。
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 。
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 。
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 。
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 。
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 。
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 。
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 。
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 。
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