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如何写?(14)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 。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如何写?


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生态文明!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 。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只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 。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