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如何写?(15)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 。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
只有走过万里长路,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本书 。我愿跟随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直走下去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如何写?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 。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 。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 。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 。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 。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 。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 。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 。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 。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 。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 。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 。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 。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