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诗词 赏析( 三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
在学人领悟 。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
回答者:feiduo_2001 - 童生 一级 3-2 11:28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
并自歌自舞 。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