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诗词 赏析( 四 )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
秋的诗词及赏析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
古诗词鉴赏春日偶成作者:【程颢】 年代:【宋】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 。
(2)傍:靠近 。
(3)时人:当时的人 。
[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
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