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晓雨( 五 )
下片怀人 。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 , 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 。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 特地请求北徙 。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
“咫尺天不相见 , 实与千里同 , 人生无离别 , 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 , 但苏轼认为 , 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 , 无须伤感 。
终于以理遣情 , 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 , 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
人生不求长聚 , 两心相照 , 明月 与共 , 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 , 下片善处人生 , 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
词中境界高洁 , 说理通达 , 情味深厚 , 并 出以潇洒之笔 , 一片神行 , 不假雕琢 , 卷舒自如 ,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 余词尽废” ,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 。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 清露下 , 满襟雪 。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 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 , 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鸣 。
敲门都不应 , 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馀生 。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 , 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 , 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 , 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 , 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
醉而复醒 , 醒而复醉 , 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 自然很晚了 。
“归来仿佛三更” , “仿佛”二字 ,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这开头两句 , 先一个“醒复醉” , 再一个“仿佛” ,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接着 , 下面三句 , 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
敲门都不应 , 倚杖听江声 。
”走笔至此 ,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 呼之欲出 。
其间浸润的 , 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 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 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上片以动衬静 , 以有声衬无声 , 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 , 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 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 使人遐思联翩 , 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
??下片一开始 , 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 , 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 , 是全词枢纽 。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 , 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 , 抱汝生 , 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 , 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 , 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
这两句 , 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 , 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词人静夜沉思 , 豁然有悟 , 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 , 就当全身免祸 。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 , 是“夜阑风静縠纹平” , 心与景会 , 神与物游 , 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
于是 , 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 唱道:“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馀生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 岁月易老,心要年轻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宋代诗人|宋代最著名的十大诗人,宋代出名的诗人
- 诗词大赛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苏轼词八讲》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