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诗词关卡( 三 )


上片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在从景物描写到幻想神游的推移中,寄寓了人们对爱情幸福的美好遐想 。
的场面,也无热闹浓烈的气氛,各家于庭户乞巧望月,显得闲静幽雅 。
这种闲雅的情趣之中自有很不寻常的深意 。
词人强调“ 须知此景,古今无价”,提醒人们珍惜佳期,从中足见柳永对七夕的特殊重视,反映了宋人的民俗观念 。
以下数句着重写民间七夕的活动,首先是乞巧 。
据古代岁时杂书和宋人笔记,所谓乞巧,是以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和彩线,望月穿针,向织女乞取巧艺 。
这是妇女们的事 。
“楼上女”是说此女本居于楼上,穿针乞巧时才来到庭中的 。
所以接着说:“抬粉面”,加以“ 云鬟相亚 ”,写姑娘们虔诚地手执金针,仰望夜空,乌云般美丽的发鬟都向后低垂 。
“亚”通压,谓低垂之状 。
此句写得形神兼备,廖廖数语,姑娘们追求巧艺的热切与虔诚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了 。
接下来的一句:“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写七夕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这既是词人浪漫的想象,也是历史的真实 。
自唐明皇与杨妃初次相见,“ 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长恨歌传》),他们“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就传为情史佳话 。
唐宋时男女选择七夕定情,交换信物,夜半私语,可能也是民俗之一 。
作者将七夕民俗的望月穿针与定情私语绾合一起,毫无痕迹,充分表现了节序的特定内容 。
词的上片主要写天上的情景,下片则主要写人间的情景 ;结尾的“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既总结全词,又点明主题 。
它表达了词人对普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热诚而广阔的胸怀 。
这首词,写天上是为了衬托人间,用典故是为了映衬现实,落脚点是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幸福 。
作者把“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意象世界与“钿合金钗私语处 ”的心灵世界和谐地统一起来,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 、幸福而又温馨的七夕夜色图,发出了珍惜良宵、莫负美景的呼唤 。
这呼唤,久远地回响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 。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年代:【宋】 作者:【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 。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注释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
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 。
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
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 。
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渺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 。
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 。
缑山,在河南偃师县 。
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 。
“ 凤箫 ”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 。
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
作文《我的课外生活》 (不少于450字)我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画画、游泳、收集树叶和花朵来做书签,玩黏土,抓蝴蝶,观察小鱼的成长过程、做好吃的蛋糕和果冻,但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是看书,每当我趴在房间的地板上,吹着凉爽的空调,看着一本本好看的书,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每当翻开一本新买的书时,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激动,而又期待的感觉,当我看完一本书时,我心里就有一种兴奋和满足的感觉,接着,又期待、激动、好奇地想汲取下一本书里的营养,书,不仅可以带给我知识,也可以带给我快乐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枯燥无味的,每本书都有它的价值,每本书都能让我感到快乐,我想知道的东西,书本都能告诉我,书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但是,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让我开心,有的让我好奇,有的书还会让我有一点小小的伤心,有的会让我明白,世界是多么的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