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逻辑 论文( 七 )


5、加强汉语言语法修养 。
对于音素、语素、词汇、句型、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要深入专研 。
6、多写心得体会 。
有了就记下来 。
哈哈,我就说这么一点,很简略 。
《谏逐客书》与政论文的逻辑力量我们如何评价李斯 夏京春 / 文 这是李斯给秦王的一篇上书,写于秦王赢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即秦统一天下之前16年 。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韩国地处秦国东邻,秦吞并六国,韩首当其冲 。
于是韩国就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工赴秦,帮助秦修筑了一条三百多里的灌溉渠(后来称郑国渠),占用了秦的大批人力、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 。
不久,秦国宗室大臣看出了韩国的用意,便抓住此事大做文章,“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
’”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 。
李斯是楚国人,当时已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 。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此文,上书劝谏收回逐客令 。
此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关于这篇上书的价值与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曾有评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
”作为一篇成功的上书,此文最大的特点正是“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
劝谏国君,必须懂得国君的心理和要求,也就是要“顺情”“中务” 。
当时,秦王最大的“情”、最重要的“务”就是“跨海内、制诸侯” 。
秦国的宗室大臣奏请秦王下逐客令,其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的私利,而不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 。
李斯的这篇上书高瞻远瞩,完全抛开个人的去留问题,也不陈述自己的无辜和冤屈,而是从秦王梦寐以求的称雄大业出发,抓住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剖明利害得失,以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先王“皆以客之功”的史实雄辩地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而“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以人才资助敌国,有害于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
这些为秦国竭智尽忠、出以公心的话是很能打动秦王的 。
虽然逐客令已下,但为了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秦王立即取消了有损于秦国根本利益的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
李斯的上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
二、正反对比,说理透彻 为什么李斯的这篇上书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除了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迎合了秦王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外,从论证方法上看,“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 。
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 。
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 。
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
三、铺张扬厉,委婉善讽 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 。
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 。
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实,每一件都是用结构大体相同的一组排比句叙出,论据充足,气势充畅,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
第三段叙述“今陛下”的好恶,一组又一组的排比句又连翩而来 。
如“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连用七个动宾结构的排比句,把秦王享用异国珍宝的贪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
接着又安排了两组反面内容的排比句,许多赏心悦目的声色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几乎使人沉醉而忘记作者是在发议论,晋谏言 。
难能可贵的是,此文尽管字面色彩纷呈,琳琅满目,却绝无重复累赘之笔,而是字字紧扣主题,句句为论证服务,在委婉的语气中包含着不容置疑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