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儿子诗词

思念儿子诗词

父亲思念儿子 诗词展开全部父亲思念儿子的诗词有陆游的《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本诗从父亲的角度表达对儿子深深的爱,也表达出作者对儿子寄予的厚望,希望儿子可以有所成就 。
原文:《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风十四韵》陆游今日坼汝书,一读眼为明,知汝即日归,明当遣舟迎 。
想汝片帆东,翩若飞鸿征,薄暮过梅市,咿讴双橹声 。
到家亦尚早,城楼初发更 。
草草一尊酒,为汝手自倾 。
夜分不能寐,顿忘衰病婴,岂惟病良已,白头黑丝生 。
暂别亦不恶,益重父子情 。
自今日相守,北窗同短檠 。
六经焰久伏,百氏方纵横,世俗摈孤学,未易口舌争 。
此责在学者,草莱勿自轻 。
汝壮父未死,相勉在力行 。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
...
母亲思念儿子的诗句子吟(孟郊)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写作背景及评析: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
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 。
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