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观鱼胜过富春江( 三 )


饮茶粤海未能忘 , 索句渝州叶正黄 。
三十一年还旧国 , 落花时节读华章 。
牢骚太盛防肠断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 , 观鱼胜过富春江 。
“昆明池”即是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下的一顷碧波 。
这让人顿生疑惑 , 京城开凿的人工湖泊 , 怎么会与遥远云南的一个地名联系在一起呢?“昆明”一词 , 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 , 是指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一个部落众多的游牧民族的名称 。
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夷人大种曰昆 , 小种曰叟” 。
生活在洱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就被称做昆明族 。
他们伴水而居 , 善于水上生活和行军作战 。
西汉时期 , 为了打败匈奴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 联合大月氏等国共同夹击匈奴 。
公元前122年 , 张骞历尽艰险回到首都长安 , 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时说 , 他在大夏国 , 今天的阿富汗见到过中国产的蜀布和筇竹杖 , 经过了解是从身毒 , 今天的印度贩运去的 , 这说明有一条从云南通往印度的道路 , 而且很近 。
他极力进言:大夏国很希望同中国往来 , 却忧虑匈奴从中阻挠 , 如果从蜀郡通身毒后去往大夏国 , 道路近便 , 有利无害 。
根据张骞的建议 , 汉武帝派遣使臣去往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 。
到了滇国 , 滇王派了十几批人为他们寻求通身毒之路 ,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 在大理洱海附近 , 道路被昆明族所阻 , 最终未能通身毒 。
汉军回师后 , 汉武帝在长安西南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了一个周围四十里的人工湖 , 称之为“昆明池” 。
汉军在此演习水兵 , 准备以武力打通通往身毒的道路 。
公元前109年 , 汉武帝兵临滇国 , 滇举国投降 , 随后 , 汉武帝统一了洱海地区 。
多年后 , 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 , 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池” 。
当年 , 汉武帝苦苦寻觅的正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
它从今天的成都经大理辗转到达缅甸、印度 。
这条商路让大夏国与汉朝往来便利 , 也将遥远云南的一个地名与北京联系在一起 。
当年 , 毛泽东给柳亚子的“莫道昆明池水浅 , 观鱼胜过富春江”的诗句 。
正是将昆明池遥指京城 , 请有识之士共聚北京 , 施展政治抱负 。
柳亚子心领神会 , 写下了“昆明湖水清如许 , 未必严光忆富江 。
”从此 , 安居北京 。
东道恩深敢淡忘 , 中原龙战血玄黄 。
名园容我添诗料 , 野史凭人入短章 。
汉彘唐猫原有恨 , 唐尧汉武讵能量 。
昆明湖水清如许 , 未必严光忆富江 。
责编:李菁 来源:CCTV.com
毛泽东写过的所有诗词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物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  沉沉一线穿南北 。
烟雨莽苍苍 ,  龟蛇锁大江 。
黄鹤知何去 ,  剩有游人处 。
把酒酹滔滔 ,  心潮逐浪高! --------------------------------------------------------------------------------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  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 ,  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 ,  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 ,  报道敌军宵遁 。
--------------------------------------------------------------------------------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  军阀重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