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庚岭北驿宋之问诗词鉴赏( 六 )


事类》) 。
在前代辞库和典实的基础上,或点铁成金,或自铸伟辞,流风承传,日新月异,辞采缤纷,典故联翩,于是艺文之作又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后世语体诗文的古雅博奥美 。
传统诗文在形式方面的美感效应是多方面的,撮其精要,上文所举的建筑美、音乐美、画意美和别于现代作品的古典美尤为普遍鲜明,触目可见 。
它是我国珍贵文学遗产所特有的形式美 。
如此种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再结合上文体诗型的缤纷繁富,风格神韵的多姿多彩,这就使我国古典诗文累积汇合而成为浩渺无垠、瑰奇璀璨的艺术渊薮 。
不言而喻,它对于广大读者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魅力的 。
古代作家以超常特具的优美民族形式和风格,广泛深刻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吟唱,表现...
求几首苏曼殊的写得好的诗词,只要几首经典的,外带一点赏析展开全部因篇幅有限,提供一篇及欣赏即可 。
1.人物介绍苏曼殊出生在清末,小名三廊,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横滨 。
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
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 。
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 。
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在日本期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民主革命 。
苏曼殊没有受过长期的正规教育,但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多种文字,和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交往甚密 。
苏曼殊英年早逝,於1918年病逝於上海,年仅34岁 。
2.作品《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3.欣赏作品:三百年来的诗人,最爱是曼殊 。
曼殊的作品,最爱是此篇 。
此篇于曼殊而言,正如《锦瑟》之于义山——都是压卷之作,都是身世之感,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 。
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 。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 。
三种意象,简简单单的陈列,譬如三面墙,围起一个空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 。
这三种意象乃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 。
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的乡愁了 。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 。
当时,诗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日本 。
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 。
日本的箫,在式样上与中国的不尽相同,但一样是作诗的好材料 。
箫与笛,在中国诗歌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是乡愁的催生剂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曼殊写此篇的时候,潜意识里或许受他们的影响 。
由箫声而及乡愁,是旧诗常见的模式,但本篇并不因此减色 。
玫瑰和玫瑰总是相类,我们并不因此减少一分爱 。
关于“春雨”、“尺八箫”和“浙江潮”,尚有几句可以交代 。
《燕子龛随笔》(二九则)云:“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 。
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 。
余《春雨》绝句云:……” 。
相传,日本僧人乞食,常吹尺八箫 。
曼殊流宕异国,心境近于乞食之僧 。
乞食箫中,最凄惘者,莫过于《春雨》一曲,故曼殊于此曲最是萦怀 。
“春雨”固然是曲名,但在篇中,毋宁解作实景 。
若于篇中,拘泥“春雨”只是曲名,则神色顿减 。
读此诗,当知《春雨》是何种曲子,又不可拘泥其只是曲子 。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抵上海 。
余即入城,购僧衣一着易之,萧然向武林去,以余素慕圣湖之美,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 。
既至西子湖边,盈眸寂乐,迥绝尘寰 。
余复泛瓜皮舟,之茅家埠 。
既至,余舍舟,肩挑被席数事,投灵隐寺,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处也 。
”“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 。
《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 。
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