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如何写?( 三 )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 。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 。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 。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 。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
登高望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如何写?


有关王之涣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全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文学分享
有关王之涣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师生交流 。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