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四 )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考的 。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 。他让后代去选择 。我想,假如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 。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 。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 。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搁在今天,不搀假,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 。不过,奇迹般的,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续天一阁 。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
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假如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 。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 。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 。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文化苦旅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在墨迹中漂泊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1512班 徐螈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纸的封面,书内的纸张泛着青黄 。我不知这样安排是否刻意,只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不禁莞尔:它,与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衬 。
读它的时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样怀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过,我的这段旅程要舒适安逸得多 。合上它的时候,我仍在旅途 。坐在一辆稍有些颠簸的大巴车上,轻轻抚过牛皮封面上四个工整却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无法平静 。我想,我和先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不过,我,漂泊在墨迹里 。

先生写过的山很多,我却偏偏记住了一座沙山 。那座依傍着月牙泉的,鸣沙山 。闭眼,是大漠一望无际的黄沙 。可当我睁开双眼,看到的却是那几座连绵的沙山 。松软,缓缓滑动的细沙,时而随风高旋,时而沉默于脚下 。血色残阳,金黄戈壁,美不胜收 。
·
这一路,虽然我仅将手指覆于书页上的墨迹,却分明感到自己和先生一起爬了这沙山 。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脚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软,感觉到下陷的沙粒流动的触感 。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顶”而生 。所生一双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却奈何不了这眼前的鸣沙山,换了谁,都难免有些急躁 。但先生教会了我怎样心平气和怎样忍耐与坚持 。慢慢地,一点一点向沙山的山顶靠近 。站在山顶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头与先生相视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