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 七 )


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 。
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
“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 。
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
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
“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 。
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 。
“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 。
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 。
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 。
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
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 。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 。
“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
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 。
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 。
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
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
苏轼的诗词名句(带出处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水调歌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浣溪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就先写这些了,也不知够不够
苏轼的古诗词要意思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解释∶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
⑵潋滟 。
指波光闪动的样子 。
⑶方好,正好 。
⑷亦,也 。
⑸空蒙,指水雾迷蒙 。
⑹西子,西施。
⑺相宜,合适 。
诗意,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 。
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
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 。
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 。
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 。
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
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 。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 。
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 。
“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