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这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 。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 。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 。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 。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 。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 。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 。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 。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 。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 。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 。《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 。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

《故乡》教学反思怎么写?


这篇文章很长,一般需要三课时才能解决 。但考虑初三教学时间较紧,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