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的古诗词( 三 )


” 他赋予“愁”以人性,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
古代诗词中“愁”字的魅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
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似乎就已决定了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独特性 。
诗歌的语言精练,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非细嚼慢品不足以体味其妙处 。
在古代诗词中,以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 。
而作为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却异彩纷呈,魅力无穷 。
“愁”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写得川流不息,无尽无休 。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
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
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其二、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愁”写得深重幽长 。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此名单看“白发三千丈”真叫人无法理解,说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长,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内心深重幽长的愁绪,并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渲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
其三、运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写得无比凝重 。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词人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了 。
其四、运用似人的手法,把“愁”写得富有人性 。
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
”诗人本想借听歌钦酒来解愁,但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睡过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清,愁却未曾稍减,句中赋予“愁”以人性,使“愁”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
其五、运用衬托的手法,把“愁”字写得苦闷难吐 。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屋楼 。
爱上屋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词中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回顾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苦难吐的心情,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
词人以苦衬会,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无处倾吐,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
大抵在古代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其一生都充满了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比比皆是 。
因此,利用诗词来表达“愁”的诗词大家不乏其人,其中很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
下面就将关于“愁”的诗词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
首先就是李煜的《虞美人》,据说李煜因此词而死于太宗手下 。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生平遭遇带给他创作诗词的灵感,他的词就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真,还有一组著名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