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按朝代分诗词( 三 )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
简短的诗歌——按朝代分还要题目和作者《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
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 。
此外,《静夜思》还是两首现代歌曲的题目 。
作品信息 【标题】 《静夜思》[1]【体裁】诗歌 【作者】李白 【作品年代】 唐代 作品内容 【明代】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
[2] 【宋代】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低 头 思 故 乡 。
[3] 作品注解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五种说法 。
⑴指井台 。

【古代诗人按朝代分诗词】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
⑵指井栏 。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
[4] (3)疑:怀疑,以为 。
(4)举头:抬头 。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
床的意思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
版本的说明: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 。
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 。
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 。
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