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战争古诗词( 四 )


朱光潜对《忆江南》其一的意境做了这样的描述:身居“春来迟”的北方诗人,回想此时的江南,“太阳照着江边的花像火”,“是一个明亮的温暖的大晴天的气氛”,“似乎使身上都暖和起来了”,“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联想起“江南春天的繁华灿烂”,洋溢着“青春蓬勃活跃的愉快”,表现了诗人回忆往昔在江南美好的日子的欣喜 。
这一描述充分体现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一本质特点 。
鉴赏诗歌的形象,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诗歌意境 。
要感受和进入一首诗的意境,首先得读懂这首诗 。
从读懂到入境,笔者认为有四个步骤的活动;这就是诵读吟咏,“知人论世”,披文释句和入境涵泳 。
知人论世就是解题,就是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和创作的意图等 。
披文释句就是通过解释诗句打开鉴赏诗歌艺术形象之门 。
诗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
语言的理解、揣摩和品味是进入诗境的不二法门 。
释句,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特别要理解富有表现力的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 。
释句,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 。
诗歌的含蓄形象是和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移用、双关和用典等修辞手法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体会诗句中的本体义、指代义、双关义、语境义等 。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蕴藉含蓄,大可玩味 。
如果不了解这些语境,不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不知人论世,不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是达不到这种境地的 。
古诗中的意象,有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
如梅,在传统的古诗中即是“孤独”...
对古代战争进行反思的古诗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 杜甫头像 《无家别》,【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解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唐诗别裁》),不确).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如何鉴赏一首诗词的好 (1)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