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诗词( 二 )


同光后,宣统弱 。
传九帝,满清殁 。
革命兴,废帝制 。
立宪法,建民国 。
古今史,全在兹 。
载治乱,知兴衰 。
史虽繁,读有次 。
史记一,汉书二 。
后汉三,国志四 。
兼证经,参通鉴 。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
有为者,亦若是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怎样理解古代诗文教学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系古诗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
本文就古诗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
一、古诗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 。
古诗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
”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 。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
古诗文教材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 。
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 。
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
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 。
《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 。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 。
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 。
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