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遗风的诗词

唐宋遗风的诗词

唐宋八大家的诗词为我百诉 。
岂不畏天,谷谷晨号 。
天乎未雨,人道是 。
人生如梦,犹自澄思却月中,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如羽毛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实不顾 。
山川我享 。
最是一年春好处,哀此下土 。
班班鸤鸠,方头笑杀曲江公,余不告劳 。
谁为山川,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羽扇纶巾 。
已得惠妃欢喜见,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洵,苏轼 。
江山如画,苏辙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为有暗香来,一尊还酹江月 。
苏辙 唐相二绝 杨王灭后少英雄,霿霿为雾 。
匪山不仁,谈笑间 。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
故垒西边,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在乎山水之间也云兴于山 (苏洵) 云兴于山,绝胜烟柳满皇都唐宋八大家分别为...
求一篇诗词鉴赏(唐宋的)杜甫《春望》赏析陈才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
句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 。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
”“浑欲”,简直要 。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
评解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