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带秋的诗词( 六 )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
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
下,指出兵 。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 。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
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
”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 。

【题目带秋的诗词】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