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及意思(12)


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别 。
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 , 抱琴见送至寺 , 作《鹿鸣》之引乃去 。
又西至延生观 , 观后上小山 , 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 。
下山而西行十数里 , 南入黑水谷 , 谷中有潭名仙游潭 。
潭上有寺三 , 倚峻峰 , 面清溪 , 树林深翠 , 怪石不可胜数 。
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 , 不得其底 , 以瓦砾投之 , 翔扬徐下 , 食顷乃不见 , 其清澈如此 。
遂宿于中兴寺 , 寺中有玉女洞 , 洞中有飞泉甚甘 , 明日以泉二瓶归至郿 , 又明日乃至府 。
)忽忆寻蟆培 , 方冬脱鹿裘 。
山川良甚似 , 水石亦堪俦 。
...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展开全部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七言绝句 , 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 。
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 ,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 。
无论晴雨 , 西湖都美不胜收 , 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 , 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 , 极写西湖之美 , 比喻奇特、新颖 , 虚实结合 , 令人遐想 , 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 , 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赠刘景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 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 。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友 , 苏轼曾赞誉他为“慷慨奇士” 。
作品描写荷花谢了荷叶凋零 , 菊花谢了残枝犹存 , 一年中的美好风景最美丽可爱时 , 正是这橙子已黄熟、橘子尚青绿的时节 。
全诗以赞美深秋的景色为铺垫 , 又托物言志 , 深有寓意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 系作者酒后抒怀之作 , 同时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
作品借用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 , 表达出作者虽伤离别 , 又处以达观的豁达胸怀 , 表现出但愿人间多团聚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 , 饱含着哲理与人情 。
全词立意高远 , 构思新颖 , 意境清新如画 , 情韵兼胜 , 境界壮美 , 为千古名篇 。
夜饮东坡醒复醉 , 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鸣 , 敲门都不应 , 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馀生 。
(《临江仙》)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
词句反映了作者对蝇营狗苟现实生活的厌恶 , 希望能像越国大夫范蠡那样 , 在夜静更深、水波不兴的时候 , 悄悄驾着小船 , 漂往江湖深处 。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旷达豪迈的情怀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 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 。
作者在小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词 。
”作者途中遇雨 , 不慌不忙 , 从容镇定 , 并由眼前景阐发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