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陨石的诗词

关于陨石的诗词

关于陨石 的知识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 , 是从宇宙空间落到某个地方的天然固体 , 也称“陨星” 。
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 , 极具收藏价值 。
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 , 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 , 大概有两万多块 。
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 , 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 , 数量极少 。
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 , 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陨铁密度为 7.5~8.0 , 主要由铁、镍组成;陨铁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 密度在5.5~6.0间 。
陨星的形状各异 , 最大的陨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 号陨石 , 最大的陨铁是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  , 重约60吨;中国陨铁石之冠是新疆清河县发现的“银骆驼” , 约重28吨。
陨石是来自地球以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碎片 , 绝大多数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 , 少数来自月球(40块)和火星(40块) 。
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 , 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铁镍合金)、和石铁陨石(铁和硅酸盐混合物) 。
因为陨石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 , 再加上它含有很多矿物质 , 极具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 而陨石又大部分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 , 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 , 数量极少 。
所以陨石一旦落到地面 , 就会被国家相关部门收集去或者被发现者捡拾去 。
...
关于蚕的诗词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雉雊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乡村四月闲人少 ,  才了蚕桑又插田 。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蚕妇》宋代.张俞子规啼彻四更时 ,  起视蚕稠怕叶稀 。
《蚕妇吟》宋代.谢枋得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 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 , 全句是说 ,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 , 如同春蚕吐丝 , 到死方休 。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 无尽无休 , 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
思念不止 , 表现着眷恋之深 , 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 , 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 前途是无望的 , 因此 , 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
可是 , 虽然前途无望 , 她却至死靡它 , 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 , 也只有忍受 。
所以 , 在这两句里 , 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 , 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
追求是无望的 , 无望中仍要追求 , 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
这些感情 , 好象在无穷地循环 , 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 , 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 , 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 , 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 , 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 , 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
雉雊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译文: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 , 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 , 虽都是平常事物 , 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 , 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 , 映衬出诗人的心情 , 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 , 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 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