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菡萏的诗词( 五 )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
关于荷花的诗词百度就有N多:菩萨蛮(荷花) 宋 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
绳床乌木儿,尽日繁香里 。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
荷花媚 荷花 宋 苏轼 霞苞电荷碧 。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 。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
唐诗 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
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
杜荀鹤: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折荷有赠 唐 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
子夜吴歌(其二) 唐 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五月西施采 。
人看隘若耶 。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
越 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
东林寺白莲 唐 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
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 。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
京兆府栽莲 唐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