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六 )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
写诗要押平声韵 。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
和上句平仄基本...
诗经、元曲、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
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 。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