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七 )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
想学写古诗词,请推荐一些入门必读的书 。
展开全部 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 。
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 。
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 。
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 。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 。
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 。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 。
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元曲、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