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中平仄韵有哪些字( 五 )


绝句一般四句,律诗八句,(不是按句号分的,逗号也算一句),绝句押韵在一二四,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
律诗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韵 。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古今读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诗都押韵,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押一个韵,古体诗不押韵或者押不同韵,就是不同的韵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这类,白居易写的长诗,李白的古体诗等 。
还有古今读法差异,有些今读不押韵的其实是押韵的,古代对于作诗作词很讲究韵律的,甚至每个字应该什么韵律都有说法,词为多 。
古风中常用到的成语这个无法言说,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就是个成语,出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但当时却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语 。
古人写作没有成语这说,但有用典一说,尤其是黄庭坚一派,以用典为荣 。
当时人没有成语这么系统的概念,至于现在的古风文章和诗歌,很多还是用典,因为用典没有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而成语这个都比较规范,当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 。
对于诗,歌这类,可以多看看近代诗歌和散文,里面有古韵而不拘泥,现在的古风就不好说了,当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语言,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风,但全篇没有一个真正古代的的成语或典故什么的,用的词最多也是近代的,从晚清民国,五四这段时间的用字很讲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王国维,郁达夫,他们的字就写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韵,尤其是王国维,是半文言式的可以看看《人间词话》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很好的假说(学界不完全认同,大体认同,解读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
学古诗的可以从 《诗经》开始,然后《楚辞》,古体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词曲,近代诗歌,大概这个步骤,歌赋可以不看,太繁琐,而且歌主要为曲,打谱,后来才有了词(不只是宋词),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词等较诗歌差很多 。
最巅峰的是唐诗宋词 。
近代诗歌比较开发,没那么多讲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风文,尤其是歌曲填词,多源于此,当然唐诗宋词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词都是如此 。
关于成语,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语回归原来的文字 。
诗词平仄韵律展开全部诗词平仄韵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 。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
诗词的韵律: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