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小东江诗词( 二 )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
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
首句写山中溪水 。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
次句写山中红叶 。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
描写山雾的句子

【雾锁小东江诗词】

、一抹尘烟,烟雾缭绕,千里烟波,憔悴凋落 。
一生一梦,梦里梦外皆如烟,有着虚无的美丽,有着诗般的朦胧,有着诗般的惆怅,有一种期盼,有着荷花般的清莹 。
雾在我心中无疑是最具有气质的,因为它让我的心灵得以解脱,得以愉悦 。
在太阳未舒展腰身之前,雾已经包围了整个大地――房屋、高山、原野,加上我都已经成为了雾的囊中之物 。
它难以捉摸,让接触了它的人都对它产生疑惑与向往,而这也正是雾吸引我的地方 。
走在宽阔的路上,啊!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给大地急匆匆的织了一条薄薄的纱毯,还没来得及绣花,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地铺上,让人们欣赏 。
远处的山朦朦胧胧的,隐约只看见一点影子,雾衬着山,恐怕画家都不能描绘出这一画面呢,真是美不胜收 。
这烟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和颜色,一会儿,它如一幅轻盈的帷幕,飘悬空中,一会儿好似从香炉里选出,笔直升起,一会儿,它又仿佛变成一面大旗在烟囱的上空随风飘荡 。
天地间笼罩在白雾中,近处的花草、树木,远处的山峦、房子,都在浓雾中时隐时现 。
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时只能听见他们杂乱的、时断时续的脚步声,只能在靠近的一瞬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面孔,待转身再看时,他们的背影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使人有种飘飘然乘云欲归的感觉 。
双峰山的雾是温馨的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