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古诗词配画( 二 )


...
儿童王昌龄从军行诗配画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鉴赏】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 。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
古诗《绝句》教案展开全部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活动内容:古诗《绝句》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
活动过程:一、导入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
二、展开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 。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
(1)“窗含西岭千秋雪” 。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
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
(2)“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三、结束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
...
给我关于描写枫叶的古诗词的诗配画,要彩色铅笔的颜色,不要水彩的...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