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诗词四首( 五 )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 。
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 。
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
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
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
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
求古诗词一首人无千日好,花无白日红 。
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
————元曲《儿女团圆》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 。
清平乐,词牌名 。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
②茅檐:指茅屋 。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