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苗族黎族诗词( 三 )


竹竿舞是哪个民族竹竿舞是黎族的歌舞 。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
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 。
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 。
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
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
竹竿舞促进民族交流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
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
据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 。
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 。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 。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
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 。
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 。
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
苗族的服装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
《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
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
展开全部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 。
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
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
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 。
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 。
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 。
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 。
发髻也有较大差异 。
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 。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 。
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 。
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 。
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 。
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 。
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
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