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读后感如何写?

文章的背景是众官吏向秦王进言,说外来客卿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要将他们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驱逐名单 。李斯为此事进谏秦王 。
本文是谏书 。谏书是议论文,然而重点在于“谏” 。其关键在于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其次才是理正言顺;再次是论证充分 。
本文的争论在于客卿是否为其君主游间秦国 。我认为,文章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一、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
二、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
三、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
四、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时,最有说服力的做法,应该是例证法,列举以往事秦客卿对秦国所作出的贡献,从而直接批驳“游间”之说 。而论述客卿被逐的后果,可从引申的角度展开前段论点,即客卿事秦而有功于秦,助秦强大;客卿在别国,肯定也能帮助当地强大 。驱逐客卿,实则资敌损己 。
李斯的高明之处在于,察君心,因利导 。
首先,李斯明白,秦始皇有一统天下之心 。而一统天下的基础是本国强大 。所以李斯紧紧围绕客卿助秦强大列举历史事例 。其次,遵古训是古代重要礼仪 。何况嬴政的祖宗很多都是一代英主 。因此,李斯在论证客卿利于秦的时候,用词十分讲究,不是直接说哪个客卿做出了什么贡献,而是表述为:嬴政的哪个祖先起用了某个客卿,让秦国取得怎样的成就 。这样,嬴政心里会想,祖先都认为客卿可用,而且祖先用的客卿都有功于秦 。可见,祖先的做法是对的 。只要用人得当,客卿一定会帮助秦国变得更强大 。而且,如果不遵循祖先的做法,岂不引来非议 。这时,估计嬴政已经开始动摇了 。
接着,李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这个观点如果属实,将会直接跟嬴政的雄心产生冲突 。换句话说,驱逐客卿,秦国将无法一统天下 。至此,嬴政真正从心底重视起客卿的问题 。李斯论述该观点时,先是做了大量的铺垫,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秦国用他国色乐珠玉而不弃,但是对于非秦者则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一律驱逐,这并非霸主所为 。事实上,尽管李斯没有明说,但是嬴政应该理解:如果现实真的如此,只可能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昏君行为 。嬴政如何甘于成为昏君?这也是对他心理很大的冲突 。李斯接着挑明: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原因在于地广国强士勇方能无敌 。而逐客是资助帝国、削弱自身的行为 。敌国强大,反过来更会威胁本国安危 。自身不保,更何谈制诸侯 。所以逐客不可取 。
既有伟大祖先的榜样,又有成为昏君的嫌疑,更有一统霸业的雄心,嬴政必然接受李斯的观点,放弃逐客,广纳贤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