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读后感如何写?( 二 )


李斯很少写文章,但深谙政治,更懂君心,知政策利弊,察君主心思 。难怪在能者辈出的战国时期能够任至宰相!
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 。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 。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 。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 。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 。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 。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 。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 。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 。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
【《谏逐客书》读后感如何写?】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 。文笔顺畅,合乎情理 。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 。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 。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血 。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 。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 。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 。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 。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 。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词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 。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 。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 。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 。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