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温暖——读龙应台《目送》有感怎么写?( 二 )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 。”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亲情的温暖——读龙应台《目送》有感怎么写?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目送》里的一句话 。
这学期,我读了《目送》这本书,作者是龙应台 。书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 。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迈、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对亲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这篇文章 。该文是在父亲逝世不久后写的 。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父亲的坚强、好学、仁爱处人、忠诚处事的品质 。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彻底被你删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敬爱,而父亲人已逝去,就像删掉的文字一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蕴含哲理,令人不禁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细细品味 。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 。”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 。还记得在六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一名A同学忘记带画纸,只好找班上的同学借 。很多同学都只带了一张画纸,其中有位B同学刚好带了很多画纸,于是A同学就去找B同学借,但B同学却把嘴一撅,摇了摇头,冷漠地拒绝了 。A同学非常着急,怎么办?借不到画纸就不能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沙沙地画着,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无措地焦急中 。这时,另一名同学从身后传给他一张画纸,轻声说:“我今天刚好多带了一张画纸,你先用吧 。”A同学万分感激,连连道谢 。在同学的帮助下,A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美术课的作业 。这件事让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借一张画纸这样的举手这劳都不愿意帮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紧要关头帮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