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向右,右手向左——读《目送》有感写法怎么样?( 六 )


外婆消失在小区的路口,半晌,我才收回目光,成长就像一个人总要拔光毛毛虫满身自卫的倒刺时,毛毛虫的感觉吧 。像书里写的那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

左手向右,右手向左——读《目送》有感写法怎么样?



左手向右,右手向左——读《目送》有感写法怎么样?


目送,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让其早早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
——题记
每天早上走路上学,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路边不同的风景 。这天,天空飘起了蒙蒙小雨,我拿出一直放在包里的伞,默默感叹父母的英明 。路过A小区门口,一个跟我一般大的男孩正从家门口出来,手上却没拿伞 。他的妈妈在阳台上大喊:"儿子,等等,伞!""这么小的雨,不要了 。""小心着凉,妈妈给你拿下来!"只见母亲匆匆地跑下楼,赶到门口时,儿子的背影早已远去 。母亲身躯一震,向前走了几步,痴痴地望着男孩,目送着儿子渐渐消失 。离得好近,我看到她低低垂下的眼帘,还有,掩不住的失落 。
此情此景,我不禁念出《目送》中的这句话——"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跟那个男孩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 。会为父母一些举动感到尴尬,会冷静的分析父母人性中的弱点,会与父母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看了这本《目送》,渐渐地我开始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 。龙应台的文字,她的经历,她的感情,让我从前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变化——叛逆不一定是青春的必然,独立不一定是离开父母、拒绝关心的结果 。如果你想展翅高飞,必定要先感谢给你翅膀的父母 。
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角色 。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 。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 。有些人,目送后还能再见,有些人,离开视线后便再也见不到了
一辈子,不知道要目送多少个背影远去,看多少人离开 。这本书,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去,写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 。《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 。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