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六 )


2、 观置辞:"观置辞"就是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
"可见谴词造句的重要 。
(1)句中眼、篇中眼:好的诗词往往妙在一字一词一句上,即"诗眼""词眼" 。
它们是诗词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焦点,最能体现作品的意蕴,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全篇 。
"诗眼""词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又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绿肥红瘦"的"肥"和"瘦" 。
从这些字入手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窥视文章的主题 。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词)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 。
这样的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
有时出现在诗词的结尾,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秦观《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
这些句子生动、凝练,传达了全诗的精神 。
(2)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比喻等 。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 。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的,意思是水带着碧绿的颜色环绕着田地,高山推开门把苍翠的景色送给人看 。
三四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水和山写活了 。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如贺知章的"少小里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的名称去代替 。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用"樯橹"代曹操的水军 。
3、 观通变:"观通变"即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
要进行比较,需先明白各自的表现方法 。
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方法如下:(1) 赋、比、兴:"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表现方法,之后的诗歌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
"赋"就是铺陈,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
"比",就是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老鼠,就是此种方法 。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手法 。
(2) 虚实相生:社会生活是广阔的,作者不可能把它们都写到作品中,那就需要借助个别表现一般,用"不全"来表现"全",用"虚"来表现"实",或用"实"来表现"虚" 。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就是山、春之精神 。
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就是烟霞、草树 。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全诗写的都是自然风光,这是"实";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情感:细柳新绿,黄鹂唱和,冰消水涨,白鹭翩然 。
在明丽的画面中,洋溢着作者迎春的喜悦之情 。
有时"虚"还指想象中的景物 。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其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因为它是想象中的景象 。
(3)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诗(词)中不一定有直接抒情的字样,然而作者善于捕捉人们情感变化的踪迹,通过典型的图景或细节的描绘,使自己的情感像海绵中的水一样蕴涵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