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人生的诗词( 四 )


”(李戏鱼《中国诗论·神韵说》》)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自由涵泳的空间 , 令他陶醉于美的创造和体验之中 。
教学古诗词中的空白之美 , 引领学生于“无字处”赏析诗词 , 能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形象 , 体会诗歌的情感 , 领悟诗歌的意蕴 。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空白之美呢?一、要引领学生寻找诗中省略的部分 。
诗是生活的切片 , 它所反映的不是生活的全部 , 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 去填充作品中的“空白” ,  寻找那些被诗人切割掉的生活 。
如《诗经·采薇》表现的是士兵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思家之情 , 最后一章写道: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诗歌在“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的咏叹中戛然而止 , 这位戍卒内心到底是如何伤悲呢 , 诗中没有点明而被诗人高明地省略 , 这就是空白点 。
在教学此诗时 ,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填补这一空白 , 我们不妨补充讲解汉乐府中《十五从军征》一诗: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 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 , 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 。
烹谷持作饭 , 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望 , 泪落沾我衣 。
雨雪霏霏时 , 这位老戍卒回到家乡 , 可看到昔日美好的家园已是柏冢累累 , 杂草丛生 , 野兔狗洞入 , 野鸡梁上飞 。
此时 , 他内心的凄凉苦痛可想而知 。
为抗击猃狁入侵 , 他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 他为国家“公德”而舍去个人“私利” , 他的形象是多么高大!经过这样的补充 , 学生自然能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 , 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
再如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
此诗实际写的是诗人与童子的四问四答 , 但诗人寓问于答 , 只保留童子的回答 , 而将问话全省略 , 从而形成空白 。
从童子的答语中 , 读者可以去揣摩诗人当时复杂多变的情感 。
诗人一路奔波 , 翻山越岭 , 远远看到站在松下的童子 , 满心喜悦 , 于是迫不及待上前 , 满怀希望地问道:“师傅可在家?”童子答:“师傅出门去 。
”诗人非常失望 , 但又不甘心 , 于是又问:“出门何事去?”“出门采药去 。
”“采药去哪里?”“就在此山中 。
”“就在此山中?!”诗人于失望中又萌生一丝希望 , 紧接着四问:“山中又何处?”童子答:“云深不知处!”在教学时 ,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童子问答的情景 , 从而体会诗人那种钦慕而不遇 , 希望而失望的怅惘之情 。
二、要启发学生领略诗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
很多古诗词表面说的是一层意思 , 实际说的是另一层意思 , 言在外而意在内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仅从字面上看 , 这首诗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天地间一场大雪 , 不见一只鸟飞 , 不见一个人影 , 只有一老渔翁 , 头戴斗笠 , 身披蓑衣 , 手提鱼竿 , 独钓于江雪之中 。
可在教学时 , 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 , 我们要进一步启发学生领略诗歌的言外之意 。
万物都停止活动 , 只有老渔翁顶着狂风 , 冒着大雪 , 似乎忘掉周围的一切 , 只顾专心致志地钓“雪” 。
他显得很孤独 , 然孤独中却透露着清高孤傲 , 这不正是诗人被贬永州之后的超然物外、孤高傲峭的情感写照吗?诗人正是借渔翁寄托自己的感情 , 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后的郁闷苦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