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荤菜( 二 )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 。
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 。
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 。
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 。
词题一作“暮春” 。
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 。
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