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怎么写?

早就对王尚文教授的《语文教学对话论》倾慕已久,惭愧的是却是今年的4月份,才将这本书买到了手,《语文教学对话论》读后感 。当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于是只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将书前前后后的翻看了几遍 。然后在暑假里,断断续续地“品味”着 。
在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语文生活与对话、语文教育与对话的关系,接着王老师又向我们阐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对话性,同时在这本书里,他还运用阅读心理学的原理,阐明了教材也是特殊的对话者 。合上书,有几句话在我的脑海里尤其印象深刻:“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道:“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的实现 。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再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可见,只有对话才会带给生命个体间以视界的融合和精神的敞亮 。可是,不管是“融合”还是“敞亮”,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啊!唯有“上下而求索”!
同时,我们还得明了:文本对话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规定性——语文教育对话是在主体间性中进行的;语文教育对话强调开放性和个性化;语文教育对话时审美的,超越世俗功利的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 。”我们应该知道,语文教学中的“感性”主要指的是语感 。而,言语形式直接诉诸人的感知觉,是语文教学的必经门户,离开了具体可感的言语形式,语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必须首先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 。
那么,语文教学的真谛何在?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保持对言语的尖锐的敏感和极端的严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经典作品是如何将心里所说的与手里写出来的做到完全一致,是如何将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子最恰当的位置的 。但是如何还言语形式以感性生命,即如何真正走进言语形式的丰富而鲜活的感性世界?原来,要“走进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有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 。“阅读就是倾听文本的声音 。”
在书中,我了解到:阅读倾听的是作者用笔说的话,是文本的声音 。诵读时读者倾听自己或另一种读者以物化的语音形态表现文本言语 。默读,读者倾听的是非物化的文本声音 。但,倾听必定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共同参与的 。诵读则表现文本之声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学习“读进去”和“读出来”,这才是诵读 。“读进去”和“读出来”,相信我们都很熟悉这些字眼,先沉浸在我们的文本里,再思索如何带领我们的学生跟文本一起共鸣,语文教学时一门细致的`艺术!“对话教学的原则:真诚、平等、合作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语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式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再相互接受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 。而教师拥有真诚、平等、合作的对话意向是激活学生对话期盼的重要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相互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