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 。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 。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 。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 。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 。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