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里的"蛾眉"( 二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陆...
蛾眉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诗经?卫风?硕》“人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 。
”“螓首蛾眉”,谓前额 方正,眉毛细长而弯曲 。
这是形容庄姜(齐庄公之女)美貌的句子,后以“蛾眉”比喻女子美好的姿色,也作 美女的代称 。
唐韦庄《清平乐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 。
”唐?刘沧《边思》:“蛾眉一没空留怨,青塚月明啼夜乌清?黄云《早秋》:“我行初出郭,新月似蛾眉 。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展开全部 鹧鸪的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一为离别 。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
二为悲情 。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三为爱情 。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 鸪鸣 。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
四为相思 。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
谁知道的有关“愁”的古典诗词文赋,能说100条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五花马,千金裘,乎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将进酒);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
——曹雪琴(红楼梦)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 。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消金兽 。
——李清照(醉花阴) 。